注册 登录
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返回首页

佳雯Gabby的个人空间 https://www.xinlingchuangfu.org/?243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孩子的焦虑和压力,到底来自哪里?——为何家会伤人 05期01

热度 2已有 514 次阅读2016-7-6 22:50 |个人分类:悦读知行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父母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特别是妈妈),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最常见的是,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以爱为名,“绑架”孩子的生活。

小学生压力太大,选择自杀。自杀前砸碎储钱罐,留下遗书,希望父母可以不要这么累,用他攒的钱,多出去玩玩…他希望父母“不要再那么辛苦了”的期望,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爱的父母去实现。

“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转嫁(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逼儿子成少白头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她们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转嫁(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并没停止成长,但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会觉得很丢脸。

这些要求孩子全方位多层次完善人生的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这样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转嫁(三):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杀

父母都是某师范大学教师,他们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完美”路线,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该路线去发展。孩子小时候还不错,但年龄越大问题越多。
第一次高考失利,复读,在第二次高考即将公布成绩之际,因压力过大害怕父母责备而选择自杀。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作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转嫁(四):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在意识上,父亲是为了爱,但在潜意识上,通过打孩子,做父亲的可以宣泄自己在其他地方郁积的负面情绪。

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父母转嫁焦虑为什么容易成功?


一方面,社会发展,竞争加剧,父母想让孩子们“出人头地”的心愿与日俱增,害怕被别人比下去的心理压力,借机转移给了孩子;

另一方面,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绪。孩子们在乎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爱。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核心是学习。而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


家长们认为,爱孩子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而孩子们知道,成绩与爱是画等号的。


“我只有取得好成绩,父母才会夸我”,或是“只有我学习好,父母才会给我好脸色”。孩子们是将学习与爱之间画上了等号,他们知道,只有学习好,才能赢得父母的爱。


不仅如此,孩子们也疼爱父母。之前提到的那个自杀的小学生,他是多么爱爸爸妈妈。
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他们的生存,他们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围绕着父母的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用转嫁压力的方式,父母们控制住了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如愿以偿了,但是,这会引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一,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
父母们不是当事人,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向孩子施加压力时容易失去控制。

第二,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
在父母“严密监视”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缺乏心理疆界的概念,成人后要么容易依赖别人,要么容易去控制别人,父母不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他们也学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个人空间。

第三,令孩子形成外在评价系统
小时候,孩子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他就容易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

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给孩子空间
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作决定,那么,孩子就学不会自己作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二,自我成长
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三、进化爱的方式
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方式就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
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中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与现实的联系#
遥想自己高考前,压力其实相当大。老妈也是为我好,帮我张罗着自主招生的事情,无形中给我很大压力,但出于理解妈妈爱妈妈的心理,又不能把这种压力发泄出来,就憋在内心,变成了持久的身心负担。还好最后挺了下去,还好上进要强也是我自己内心的源动力。

转嫁自己的压力,投射自己的需求给孩子,没想到对孩子是如此大的压力。且越乖的孩子,内心压力越大,因为他考虑父母,甚于自己。
——想想之前的自己,还没有孩子,就已经在勾画畅想设计他未来的人生,其实是无形中给孩子压了好几座五指山,自己想想都可怕,别说幼小的孩子了。

父母为孩子设计人生从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细思极恐,我好像都有一点耶…
压力很大,容易焦虑;
与人相处,管的太多,缺乏边界感;
自我价值感低,过于在意别人评价。

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
——我们家的共同成长。


#启发和行动#

正视自己的需求与焦虑,不光不要讲压力转嫁给孩子,也不要随便发泄给身边的亲密关系。


创伤大家都有,如果一味将责任甩给父母,一个空洞填上了,另一个又血淋淋得被撕开。
自我疗愈,在爱的传承上,不将伤害带给下一代,就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不要让悲剧重演,不要让孩子的明天,成为我们的昨天。


路过

雷人

握手
2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5-10 03:38 , Processed in 0.0390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