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蹲下或跪着跟孩子说话,并没有任何屈尊就驾或不耻下问的意思,而是一种简单的平等交流.。
我刚搬来乡下的时候,正是盛夏季节。山上的麦地里一片金黄,屋后森林里花繁叶茂。想到女儿很快就会过来,每天和我一道欣赏如此美景,就有些喜不自禁。因此,我把她从机场接回来,立即就带去森林。没想到她局促不安,紧紧地抱着我,问道:“爸爸,天到哪里去了?”第二天我又带她到山间看麦浪,她同样没有共鸣。
很快我就明白问题所在。只要你蹲下来,像孩子一样高,你就会发现,他们眼中的世界,和你看到的完全不同。当我放眼一望无际的滚滚麦浪时,女儿只能看见道路两边的麦墙。走在两堵墙形成的夹道中,景色单调,甚至有些压抑。在森林里也是如此,我看见林木苍翠,女儿却看见低矮的灌木丛,抬头还不见天空,难免有些恐慌。
这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不肯蹲下来,却未必能够明白。有些性急而粗暴的家长,还会训斥孩子:“这么美丽的风景,你怎么就不知道欣赏!爸爸费时费力带你出来,你却不领情!”本来就有些不舒服的孩子,被大人一训,就哭了起来。大人因此更加不耐烦:“你不知道感恩也就算了,还要捣乱!”孩子更加委屈,不知道如何表达,索性倒地打滚。大人怒斥道:“你太不听话,下次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
上海小朋友杨芷湄,以一篇《爸爸,请您“跪”下来跟我说话》参加作文比赛,写她去年参加“美国皮克斯动画展”时,向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提问。她已经记不清骆家辉的回答,但是对他和翻译单膝跪下和她说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惊呆了”,“我清晰地看到他关爱的眼神,还有耳边的白头发”。因为在她的生活中,大人从来都是站着跟她说话,让她经常感到“脖子酸”。尽管她多次请求,爸爸也不肯“跪”下来和她说话。她的爸爸虽然很爱她,但还是放不下家长主义的心态。
这篇作文在网上转载颇多。有些觉得丢了面子的同胞,又指责骆家辉在作秀。其实,这一“秀”不过是骆家辉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在其他地区或国家,蹲下来跟小朋友或者坐轮椅的人说话,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在中国内地很多家长也能做到这一点。只要没有别的观念作怪,妈妈们出于本能就会这样反应。但是,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大人物”出场,这种本能被尊卑观念扭曲了。官员向小孩子或残障人士下跪?简直不可思议。
从我女儿的经历可以看到,蹲下去是平等交流的第一步,但还远远不够。要想了解对方的感受,还必须设身处地去观察和体会。很多人完全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比如,“大人物”们为了实现跟小孩子“平等”对话,会把小孩抱到自己眼睛的高度。或者摸摸头、拍拍脸,表示友善和喜欢。如果站在小孩的立场,你就会知道,跟大人一样,被一个刚见面的陌生人提起来,摸头捏脸或其他身体接触,是一件极不舒服的事情。
只顾自己表达,而不管对方感受,是人们常犯而不自知的错误。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都属于这种情形。他们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好”,不仅没有让他们觉得真的好,反而感到麻烦,甚至成为被大人谴责和体罚的理由。结果总是不欢而散:小孩要么被威胁吓住,不敢声张;要么大哭大闹,以示抗议。而大人仍然不知道反省,把原因归咎于小孩不听话。
这种家长主义作风,也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一些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公权部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往往想当然。遭遇对方不满意时,还觉得自己很委屈:我们制定了那么多扶持政策,派了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钱,你们还不满意,还要抗议,是可忍孰不可忍?
蹲下来或跪下去,本来只是一个寻常的身体动作,但是被家长主义赋予了尊卑价值,因此很多家长和官员都难以做到。即使勉强做到了,也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懂得体恤下情。
需要强调的是,大人蹲下或跪着跟孩子说话,并没有任何屈尊就驾或不耻下问的意思,而是一种简单的平等交流。小孩还没有长高,有着和大人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世界不够精彩。恰恰相反,他们能看见很多被成年人忽略的东西。沙子在大人眼里单调乏味,却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最爱。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中,柔软的沙子变幻无穷,美妙无比。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a246c70102eefu.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