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返回首页

汪小峰的个人空间 https://www.xinlingchuangfu.org/?105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蒙式教育好在哪?

热度 6已有 633 次阅读2014-11-22 22:50

身边当父母的朋友不时会传来些惊悚的信息:晚上回家后家里就变成了战场(作业闹的,小孩哭、大人怒)。。。大人每天晚上都在陪小朋友做作业到很晚,比上班都累。。。所以我的孩子楠楠出生后,我时常会担心她将来的学习问题会搞得大人小孩都精疲力尽。

去年有次我特地请教马丁老师这个问题,马丁老师告诉我,一来往往是大人觉得累,小孩身处在那个环境中,大家都一样,未必觉得累;二来,还有蒙式教育、孙瑞雪的幼儿园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选择还是有的,于是开始留心相关信息。

后来业胜推荐了孙瑞雪的书《捕捉儿童敏感期》,看完后觉得脑洞大开,原来孩子是这样成长的,觉得既惊讶又神奇,更觉得有点可惜,因为楠楠已经两岁多了,之前我们大人完全没有关注的她的敏感期这回事。今年又相继参加了孙瑞雪在上海的公益讲座,阅读了她写的《爱和自由》,购买了她的新书《完整的成长》(还没来得及读)。有幸的是又遇到乐于分享的朋友Alex(萱萱爸),他的两个女儿都在孙瑞雪的幼儿园就读,他还有计划全家搬到宁夏银川就读当地的孙瑞雪幼儿园和小学,因为上海没有配套的小学。

了解这么多后,我慢慢开始对蒙式教育有了一点完整的概念,就借写这篇日志整理一下自己的认知,也方便感兴趣的朋友了解个大概。


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同假设

传统教育和蒙式教育的区别在哪里呢?我觉得就在于基本的假设不同,假设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传统教育的假设是“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人们认为,孩子生下来就象一张白纸,孩子的未来就取决于我们在这张白纸上画什么(我们教什么)。目前大部份家长采用这种目标导向的教育形式,如我们会主动教孩子学这学那,我们根据小学的招生要求决定孩子的学前教育内容,我们根据是否能考级加分决定孩子参加什么课外兴趣活动。

蒙式教育的假设是“孩子是自我成长的”。蒙特梭利认为,孩子是依靠内在力量的驱动来感知这个世界、自我成长的。孩子会随着年龄的成长,阶段性地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持续兴趣,也就是孩子的敏感期。成人应该协助孩子渡过一个个敏感期,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创造相应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在这个阶段的需求,直到这个敏感期过去,下一个敏感期到来。有的敏感期可能还会重复到来。


两种教育模式对待敏感期的不同

传统教育对待敏感期的态度,是取决于大人的价值观的。比如婴儿出生后会有口腔敏感期,很多大人认为吮吸手指是脏的、不卫生的行为,所以就拿掉TA的手或惩罚、吓唬孩子,以阻止这个行为。而蒙式认为,孩子出生后出于求生、成长的本能,会以各种形式学习、探索这个世界,这些本能中就包括用口来感知一切。当大人阻断孩子的吮吸动作,孩子的学习也中断了,同时这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巨大矛盾,孩子是非常痛苦的,进而会影响到心智的成长,甚至自我怀疑和否定,有很多人成年后喜欢咬手、嘴里一直要含个东西就可能是这个阶段的口腔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

传统教育并不考虑孩子的敏感期与教育内容是否匹配。比如各种兴趣班,其实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未必有兴趣,在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的时候安排学习,既不能激发他的潜能,又可能引发反感,甚至因为老师预设的教学内容而扼制了孩子的创造力。比如孙瑞雪的孩子学画时,每张画上都画了一条线,后来一问才知道老师教了这是地平线,鸟儿要画在地平线上,而这个阶段孩子还没地平线的概念,所以就每张画都画条线,这就教条化了。我的孩子楠楠今天也去学画画了,回家的路上,妈妈就问她学了什么,她直觉的回答“不知道”,后来妈妈又一直启发她回忆今天的学习内容,我听到有线条和圆点宝宝,我观察了下,晚上孩子其实也都在玩别的东西,并没有兴趣去回味白天学习的内容,而且直接告诉她“圆点宝宝”的概念其实也剥夺了她自己观察学习“圆点”这个概念的机会。


两种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的不同

那蒙式教育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知识呢?书上介绍蒙式幼儿园会有一些与常规幼儿园不同的教具,这些教具都是非概念性的教具,概念性教具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认字卡片之类的,蒙式的教具是偏向感知层面。比如用长短不同的木棒来让孩子自己感知,进而自发地行成对数学或大小长短的认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由孩子决定操作什么,操作多长时间,蒙式幼儿园称这个过程为工作。

传统教育的方式大家都知道。我最近参加了一次楠楠的幼儿园开放日,观察到整天的活动都是基本由老师主导的,孩子都是跟着老师在走,所有的概念都是接收老师的传达,几乎没有自我探索的机会。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家长们一拥而上,到这个环节结束时,我发现基本上全部由家长代劳了,孩子几乎没在参与。一天下来,我感受到模式化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精英意识渗透在老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活动里。

蒙式幼儿园的孩子常常能几个小时沉浸在操作教具或某项活动中,那种专注和投入在我身边和自己的孩子身上几乎没怎么见过,我觉得那是一种纯粹内在的兴趣在驱动孩子,而专注和投入往往是科学家、艺术家拥有的品质。楠楠平时虽然既活泼又好动,但我也注意到很多时候孩子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或表扬在做一些事情,试想,当吸引注意和表扬的目的达到后,孩子还有兴趣进一步研究和感受么?我们知道,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在儿童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扬弃的过程,如果不能深入的感知,那部份神经细脑就会被放弃的。


两种教育模式的目标导向不同

传统教育的路线图大家都很清楚,小学、中学、大学、考研、读博,名班、名师、名校,无数的孩子就像产品被放到流水线上按部就班地“生产”出来,符合标准的进入下一道工序继续加工,不符合标准被视为劣等品进入社会。这是非常典型的工业社会的教育思维和模式,是大规模培养适合“社会机器”的“工具”的,这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代为了吃饱肚子可能是没办法的,但在今天基本温饱已经解决的社会条件下还是适合的么?在现在这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时代,一个巨无霸企业的生命随时可能只剩18个月的时代,在每天都涌现出闻所未闻的新职业的时代,还是适合的么?

蒙式教育的目标是陪养“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传统教育只关注的身体层面和知识层面。完整的人的成长包括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的不同层面,成长完整的人往往具备强大的力量。孙老师讲座有两个例子,某舞蹈学校老师打骂孩子,六、七名孩子没有一个反抗,孙老师特别强调,不去说这个老师,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没有一个敢反抗?另一个例子孙老师园里的孩子,一个四岁的孩子玩秋千,一个八九岁大很多的孩子来抢,但是这个四岁孩子非常非常坚定地直视大孩子,并直言幼儿园的规则: 要排队!如果没有内心的强大,如何能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听了之后我心里特别感慨,我们很多大人都做不到啊!


为什么我们没有勇气选择蒙式教育?

蒙式教育在当前肯定是非主流的、体制外的,我们所有人都基本是从小生活在体制这个系统内的,做这个没有经历过的决定确实需要勇气。但是走体制内的老路就一定有未来么?为什么无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只好继续回到校园读研、读博?为什么国家鼓励大学生卖鸭脖创业?为什么上面没人当个基层公务员没前途也没钱途?还有好多为什么,其实就是中国逻辑,大家都懂。

很多人希望孩子如何如何,害怕输在各种跑道上,害怕没考上好大学将来不能找到好工作、好配偶,这背后折射的是什么?是不是我们成人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匮乏?

顺便说句,蒙特梭利女士在1909年就出版了重要著作《蒙特梭利教学法》,并于1949年—1951年连续三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在我们眼中的新鲜事物其实已经诞生了一百多年了。

有人说想孩子成龙,不如自己先成龙,话是不错,但是选择蒙式教育恰恰是选择了一条与主流“成龙”意识不同的路,一条可能培养出一个“完整的人”的路。对我而言,孩子未来有什么成就并不重要,如果她能活出自己,有强大的自我,我相信她能面对任何挑战。而那个不是参照主流意识模具打造的她,一个成长为她应该长成的样子的她,可能正是她独立于众人的存在价值。


====================

去年写的日志
尊重孩子即尊重生命本身---《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http://www.xinlingchuangfu.org/blog-1051-3338.html


业胜的日志
从工具性的人到完整的人
http://www.xinlingchuangfu.org/blog-353-4685.html




路过

雷人

握手
6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5-15 09:23 , Processed in 0.04118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