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6|回复: 0

[养老] 人均GDP步入中等水平的背后牺牲了多少人的养老利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3 07: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大早,移动7000新闻就发来了手机早报,头条新闻就是一个似乎特别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国家统计局十八日发布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成绩单”: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已由原来的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北青网http://china.ynet.com/view.jsp?oid=23942166
人民网http://ccnews.people.com.cn/GB/87320/6283652.html

    一天忙于工作,无暇审读这条新闻。其实不用审读,虽然这样一个举国上下都应该感到激奋的新闻却在下午莫名其妙的在各门户首页消失,甚至连二级链接中都无法查询,但这个排名依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我心里,这个排名背后多多少少会涉及到每个人心中一些莫名的痛。

    想起昨天和某杂志社的一个主编朋友谈到这样一个话题,国人在未来的一个窘境,就是谁来为你养老。当我把这个问题稍微展开一点来谈,却无不引起他的深思。

    我告诉他,我有很多的朋友或者客户,对自己所在的外资或大型国资、合资企业目前能给于的各种待遇沾沾自喜。然而他们忘记了明天,忘记了在自己未来的养老实际上早已经被企业所出卖。

    所谓出卖职工未来的养老,是因为企业几乎不会和员工之间签订企业年金的契约。很多人并不清楚企业年金的意义,以为企业缴纳给国家的20%社保金就是员工未来的养老保障。但事实上社保是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合约,企业所缴纳的20%部分并非是给个人的,而是企业以职工为基础,向国家上缴养老保障金,这笔资金将来被国家用来统筹,我们唯一能支配的就是个人帐户资金。

    如果说企业以员工收入的20%上缴社保养老金是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协议,那么企业年金就是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契约。企业和服务在本公司的员工共同就该员工未来的养老共同积累,作为回报给员工的一项福利措施。

    企业年金在欧美和日韩新等国家非常普遍,甚至是受到法律保护。毫无疑问,如果企业作为回报和员工共同积累员工未来的养老金,这将占用企业相当以部分利润,企业的人工成本将大大提高。这就是为什么欧美本土企业的人工非常昂贵,而将制造业全部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进行生产的原因,把中国当成一个全球最大的生产车间,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不会替员工考虑养老金,人工成本自然低廉。

    不仅仅是因为外资或合资企业发现了中国这样一个廉价人工的生产车间,还在于中国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就更是不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因为我们国家的企业用人只用一半,四十岁的员工大多都要面临重新择业的处境,企业将对员工的养老责任全部推给社会。

    我曾经撰文写到这样一个文章,《中国企业,你还有多少人力资源可以掠夺!》
    http://canglang.blog.hexun.com/2423184_d.html

    文章采用央视的某期《时空调查》专栏,以2006年的北京招聘现场为背景,其中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先生作为嘉宾曾向亿万观众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关键是企业要的是人才”。

    这句企业用人之道一语道破了企业用的是“人才”而非“人”。只有当“人”成为“才”时,“人才”才会作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但是一旦“人才”跌落到“人”后,最终是会被企业一脚踢进“社保”的羊圈中。

    我们回避不了这样一个现实:历届招聘会上,两个年龄层面上的人最不好找工作:一个是大学刚毕业的后生,一个是年近不惑的老员工,无论届时你身处何职。

    问题在于,当一个员工在企业的历练中终于积累了工作经验和资历后,他一样要面对年近不惑重新择业的困绕,最终被原企业淘汰掉。很简单,在他为企业服务的十来年中,企业将一直处于不断的有新人成长或者有活力的人被招募进来的过程。就企业的人工成本而言,当然是等待提拔的员工在工资支付上,远远低于那些以资历和经验自居的老员工,企业对员工的吐故纳新,使得企业根本不用考虑自身对员工养老年金的积蓄,而对员工养老的所谓责任,也仅仅只限于社保中要求企业缴纳的那20%的部分。

    年轻的时候只有基础的社会保障,到了个人价值在企业提升,本来是应该享受企业回报的时候,却被拒签合同,这就是企业绝大多数老员工的悲惨之处!

    这不难想象,在物质报酬是递减的,人力报酬是递增的经济规律下,面对一个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年轻人面前,和一个以资历和经验自居的老员工,前者工资福利要求不高,好管理,后者工资、福利、退休金一大堆的问题要考虑,还不好管理,企业主最终选择谁留下,这是不言而喻的。

    企业对员工在“养老年金”上的缺失,对企业的影响是什么?对GDP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当企业人工成本降低时,人均产出相对增加,将直接刺激到地区和国家整体GDP的提升,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无论是人均产出提高,还是整体GDP的提高,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升。“中国制造”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在全球许多市场广受欢迎,但最近一则报道披露,中国在联合国采购中所占份额却只占到1%,我们在牺牲了这么多代价后又何以如此不尽人意?

    “其实很多中国制造的商品被境外的贸易公司转手卖给了联合国”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副秘书长王凝透露。

    或者说,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已由原来的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不仅仅是以牺牲物质资源为代价换来的,而且还是以牺牲人力资源为代价换来的,这就是所谓杀鸡取卵的粗放型经济原型,是一种大数经济。所以我们的经济发展在牺牲了物质和人力资源后,并没有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市场。

    企业的利益被牺牲掉,反映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的个人价值同样也被牺牲掉,这无疑是触目惊心的。

    如果说社会养老保障金是国家和个人的契约,那么企业年金则是企业主和职工的契约,再加上个人积蓄则构成了一个退休职工的整体养老框架,那么事实上这个框架在今天是残缺不全的。

    这里有两组官方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问题。

    根据劳动保障部公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到“十五”末期,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达到8000多亿元,并且在退休人员逐年递增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将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而去年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曾透露出一个数字———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元,这个资金缺口相当于我国近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
(人民网http://life.people.com.cn/GB/1089/4131213.html

    如果一个国家的养老金亏空相当于这个国家一年的GDP收入,要把这个亏空填补起来,那么国家GDP整体水平将降低多少?我们无法回答具体的数字!

    而另外一个最近的新闻,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于9月8日签发的《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的精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范围包括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获得的股利和股息等五项内容,据悉,中央级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从2008年开始实施,并将收取实施范围内企业2007年实现的国有资本收益。


    国家向国企要分红了,如果国务院的确是按照大家所期望的那样把国企分红用来填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上万亿的亏空帐户,满足一个员工退休时对社会养老保障金被分配的需要,那倒是一种幸事。而事实上,《意见》中谁也抹不去只有“必要时,可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的隐忧。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7-09-18/000002691378.html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社会保障养老金的提高这不是GDP降低的表现,反而是GDP提高的象征。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是在回填亏空,而非是在盈余的基础上增加。不仅如此,如果企业把重新考虑企业年金的积累作为一个后续动作,当这笔庞大的退休年金被分摊到人工成本中来,这将直接减少企业的人均产出,那时GDP到底是降低还是提高?

    说到这里不难看出,今天我们国家GDP的提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并没有分摊人工成本,而这一切又都是我们不曾注意到的。我们的经济学家把虚增过于看到物质资源的挥霍方面,却没有看到和物质资源一样,过度的开发会导致未来对资源的回赎,这一点对人力资源也是同样适用的。经济发展一旦进入回赎阶段,我们要花费的代价就真的不是一个国家统计能够做出来满足会议需要的。

    所以在整个中国无论国营还是合资、独资、民营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把员工未来养老的问题全部推向社会保障,企业本来应该承担的一笔企业年金费用被无端省略,这是一个比自然资源被挥霍还要严重的隐患。企业不考虑职工的养老追求人均产出增加,在用完了职工最为宝贵的年华后,将职工在40岁后推向社会,进而造成社会保障养老金的需求增大,进一步加深社保金的亏空,这就是现在GDP背后涉及到每一个人都可能泛起的辛酸。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整体经济中如果我们默认这样一笔庞大的成本开支被忽略,而满足于今天整体GDP在数字上的增长,那么今后无论是谁,都无法沉浸在白领阶层的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5-3 21:57 , Processed in 0.11638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