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9|回复: 0

从日本、台湾股市暴涨崩盘的过程看A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 08: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牛市神话

  由于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及日元升值的支撑,日本股市在1984年初突破10000点之后,走出了一波令人炫目的大牛市行情。至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达到其历史最高点38915点。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坚信股价只涨不落、地价只升不降的大和神话。1990年初,《日本经济新闻》在对20位著名企业家进行股市预测时,大家一致乐观地认为1990年的股指将继续上冲至42000-48000点。

  但是事与愿违,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1990年4月2日,日经平均指数暴跌至28002点,从此踏上了长达十多年的漫漫熊途。2003年4月日经指数最低跌至了7607.88点。尽管近年来日本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但日本股市目前也不过在16000点徘徊,只相当于大牛市最高峰时的4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对外投资快速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激增,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1985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为440亿美元,是1980年的2.3倍,经常项目盈余50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与此同时,美国经济陷入因高利率和美元升值导致的困境之中。为摆脱窘境,在美国主导下,1985年9月五国集团(G5)一致达成“广场协议”,以人为干预方式迫使日元升值。结果日元一路飙升,兑美元的比率由1985年9月20日的242:1上升至1988年1月4日的121.65:1,在不到两年四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上升了近一倍。

  为了应对日元的急速升值对国内出口产业的打击,日本银行连续五次下调再贴现率,从1986年1月的5.0%降至1987年2月的2.5%,旨在通过增加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在日元升值和低利率政策作用下,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大,形成了过剩的流动性资金,这些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满足了资产增值的投机需要,为房市和股市的异常繁荣埋下了伏笔。

  日本股市从1983年开始缓慢回升,1984年初日经平均指数上升至10000点以上,广场协议后股市迅速进入大牛市。1986年1月日经平均指数为13000点,至1987年9月便上涨至26000点。即使遭到了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 全球股市暴跌的袭击,日本股市上升的脚步也未受阻。1988年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当年GDP(387万亿日元)达到477万亿日元,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38915.87点,这是牛市之初的近3倍,股票市场总市值上涨到611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1.48倍。

  其间,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民营化后在牛市中隆重登场,政府分三次减持其保有股份,1987年2月第一次向市场推出160万股时,认购人数达到1058万人,股票价格从首次公开募股(IPO)发行价119.7万日元一举飙升至两个月后的318万日元。NTT的上市盛况使股票市场更加沸腾,个人投资者开始大规模向股市注入资金,形成股票投资热潮,大量银行也将资金积极地投入到股票市场,上市企业也在不断上扬的股市中通过各种方式轻松筹集资金,并将企业资金回流于股票市场,继续推动股市上涨。1989年,日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高达70.6倍。

  股市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得居民个人消费心理膨胀,人们争相购买新车、高尔夫会员证和名牌产品等,民间消费支出连年增长,新建住宅大量增加,整个日本岛都沉浸在富足之中。

  当时,日本对外投资也相当火暴,其对外年直接投资额从1986年的220亿美元上升到1989年的680亿美元。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超过500亿日元以上的并购案就有21起,其中包括索尼从可口可乐公司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股权、三菱地所收购象征美国财富与权利的洛克菲勒中心等令美国人惊呼的案例。

  当时,整个日本岛都沉迷在空前的繁荣和疯狂之中。人们甚至坚信股价只涨不落、地价只升不降的大和神话永不破裂。1990年1月3日,《日本经济新闻》在对20位著名企业家进行股市预测时,大家一致乐观地认为1990年的股价将继续上冲至42000-48000点。

  但是事与愿违,1990年4月2日,日经平均指数暴跌至28002.07点,比1989年末的最高值下降了28.05%,1990年10月1日,又降至20221.86点,股市总市值消失了270万亿日元以上。股票的下跌也引起国内债券市场的恐慌,抛售股票、债券的资金迅速流向海外,日本金融市场出现了股票、债券与日元三重贬值的混乱之中。1990年秋季,房地产开始暴跌。

  大牛市的破灭使日本经济增长率从1990年的6.0%降至1992年的1.1%,1992年的股票市场总市值跌至289万亿日元,比1989年下降了52.7%。暴跌的股价和地价使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价格严重缩水,个人金融资产的暴跌所产生的逆资产效果导致消费信贷收缩,居民消费锐减。1991年,日本轿车销量增长率也出现了自1981年以来的首次负值,全国公寓销量年比减少41.3%,为14年以来的最低。股市下跌导致了金融体系风雨飘摇,也使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 萧条时期。尽管近年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但不良债权的处理直至2005年才告一段落,股市也雄风不再,2003年4月跌至7607.88点的谷底后,今日也不过在17000点徘徊,只相当于大牛市最高峰时的43%。

  日本股市的大牛市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黯然落幕,而催生与刺破泡沫经济的原因值得思考。

  首先,政府及政策部门决策失误与泡沫经济直接相关。美国的高压迫使日元快速升值,与大幅降低利率一起诱发了金融资产泡沫的产生。而股市泡沫迅速膨胀之时,日本银行却一直采取观望态度,直至1989年5月,才将维持了两年零三个月的超低利率提高,延误了使过热经济软着陆的时机。之后日本银行连续五次加息,至1990年8月,2.5%的再贴现率已提高至6.0%,同时出台了土地融资的总量控制、土地税制改革等严厉的紧缩政策,最终刺破了泡沫。

  其次,来自国际市场金融衍生商品的冲击,给日本证券市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力。日本于1984年实施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措施,放松政府管制,开放了外国资本和国内资本的自由流动,为投机资本的入侵打开了大门。外国银行和证券公司运用诸如股指期货这一崭新的投资手法,与现货指数之间进行套利交易,对大牛市的破灭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最后,银行和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1990至1991年,日本证券公司、银行丑闻频发,如野村、日兴等证券公司为大客户填补损失,富士、东海银行等以假名义提取存款等欺诈事件,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誉,动摇了投资者信心。在大牛市面前,追逐资本增值的投机目的使投资者狂热地投入到股市,投资者信心过度膨胀,风险意识薄弱。

  台湾股市泡沫是大陆的前车之鉴

  2007-06-03 《经济导报》:

  双盈余促新台币大升值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台当局为实施出口导向经济战略,先后采取固定汇率制度与以美元为中心的机动汇率制度,将汇率控制在1美元兑35~40元新台币的水平。这种汇率制度维持了新台币的相对稳定,对台成功实施出口导向经济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台汇率制度受到强烈冲击,被迫大幅升值,由1985年的39.4元猛升到1987年的28.5元。

  (一)台巨额外贸顺差与外商投资使新台币升值压力剧增。

  台对外贸易自1976年后在出口高速扩张带动下,连续出现顺差,尤其八十年代后顺差额迅速扩大,从1981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1985年的106亿美元,1986年更是激增到157亿美元。顺差额占台GNP比重也由1981年的2.9%增长到1986年的20.3%。

  与此同时,外商对台投资迅速增加,由1976年的1.4亿美元大幅增加到1987年的14.2亿美元,增长逾10倍,造成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增加。台当局为维持汇率稳定,只能大量买进美元,外汇储备在短期内急剧上升,由1981年的72.4亿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767亿美元。需求量剧增使新台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市场对新台币升值的心理预期迅速上升。

  (二)美国采多种手段迫使新台币升值。

  八十年代中期美国是台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占台顺差总额的90%以上,同时台湾也仅次于日本成为美贸易伙伴中第二大逆差来源。

  当时,美国为减少贸易逆差,采取让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持续贬值的策略;但新台币紧钉美元,使美元贬值未起到预期效果,新台币反而借美元贬值之便对其他货币持续贬值,外贸顺差不断上升,引起美国强烈不满。

  美多次以台当局人为操纵汇率为由,威胁使用其“综合贸易法案第301条款”,逼迫台当局放宽汇率管制,让新台币升值,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

  (三)台当局采取汇率“缓升”策略,加剧了市场对新台币升值的心理预期。

  在各种压力下,台当局于1986年开始采取对新台币汇率缓幅升值的策略,1美元兑新台币由1985年的39.8元小幅升值到1986年的35.5元。但是,这种“缓升”策略不仅没有减轻新台币的升值压力,反而刺激了市场更强的升值预期心理。

  不仅岛内民众纷纷抛售美元,国际热钱也大量涌入岛内。1985~1987年,台国际收支账户中短期资本净流入由2.8亿美元暴增至40亿美元,虽然台当局引导岛内利率不断下调,但仍无法阻止热钱涌入,新台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剧。

  在诸多巨大压力下,台当局被迫于1987年7月宣布新台币不再钉住美元,新台币应声迅速升值到1美元兑28.5元新台币的价位。1989年4月,台当局正式放弃以美元为中心的机动汇率制度,实行由外汇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到九十年代中期,美元兑新台币汇率基本稳定在25~28元水平。

  新台币升值助股市泡沫

  新台币在短期内大幅升值,对当时的台湾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八十年代中期前后,成为战后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新台币升值过程中大量热钱流入及巨额外贸顺差,导致外汇储备骤增,岛内货币供应量随之扩大,1985~1987年三年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高达51.42%、37.82%和24.44%。在当时外汇管制尚未取消和银行体系吸收存款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过大造成社会资金浮滥,加上岛内投资机会有限,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引起股、房市飙涨。

  1985年台湾股价指数仅746点,但到1990年2月竟冲至12600点,五年上涨17倍。同时,台湾平均房价上涨3~5倍,地价飙涨10倍以上,形成严重的泡沫经济。

  早自1985年起,台湾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导致货币供给也相应大幅增加,到了各银行对大额存款已不感兴趣的地步。大量货币进入股市,小部份流入地下投资公司,当时地下投资公司的年息高达40%。

  同时,由于顺差所赚外汇不断变成台币,热钱大量流入,也增加对股票的需求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台湾股市大涨,即使1987年受挫,也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恢复上升。从1987年到1988年,股价上涨6333点,涨幅283%。

  由于台湾当局在9月份宣布恢复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股市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股价大挫,到1989年1月,下跌了55%。此后台湾当局对其政策予以澄清,并由证券交易所积极为直辖市上市公司、财团法人与银行团进场护盘,股份才转趋回升。6月又一举突破万点大关。

  7月,台湾当局整顿地下投资公司,股市又盛传将惩处股市人头案件,导致投资人信心不足,股价一度跌回8000点。而后买气回笼,股价走坚,8月底冲破万点。11月后受国际股市重挫影响下跌,到1990初重又回升,到2月10日涨到12682点,创台湾股市的最高纪录,回落之后,至今未能再创新高。

  在这种情况下,台当局在八十年代末采取一系列釜底抽薪的金融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开放外汇管制,大幅度提高岛内民众汇出资金的额度限制,引导企业对外投资;

  二是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并随后大幅升高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采取信用紧缩猛药降低货币供应量;

  三是严格取缔地下金融活动,切断游资供应来源。

  随后,国际游资在赚取高额利润后大举撤离台湾,岛内传统产业也大量对外投资,股、房市的资金动能大幅减弱。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普遍预期油价将上涨,成为台湾股市大跌的导火索。从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00点狂泻到2485点,几近崩盘;房地产业也一蹶不振。泡沫经济仅维持不到四年时间即告破灭,给台湾经济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台湾告别经济高增长期

  九十年代前的40年间,台湾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9%;股市泡沫破灭后则再未出现这样高的增长率。

  新台币大幅升值,其直接后果是台湾传统的劳力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削弱。

  同时,泡沫经济的发生使岛内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大幅攀升,1985~1995年间台湾工业劳动力总薪资增长3倍,增幅远高于香港、新加坡和日本;1988~1993年工业区土地价格增长2.74倍。加上岛内因“解严”引发的劳工运动、环保运动等社会运动高涨,使台湾传统产业在岛内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出现大量倒闭和大规模外移,对外投资激增。1986~1995年台对外直接投资额年均28亿美元,远超过1981~1985年间年均0.5亿美元的水平。岛内传统产业迅速衰退,台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86年的39.4%迅速下滑到1995年的27.9%,引发“产业空洞化”隐忧。

  对此,台当局全力扶植资讯电子产业发展,九十年代岛内资讯电子产业迅速兴起,并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但是,台当局将岛内资源过度倾斜资讯电子产业的政策,也导致制造业结构单一的弊端。步入21世纪后,国际高科技产业泡沫破灭,台湾首当其冲,受影响最重,此即新台币大幅升值的间接后果之一。

  泡沫破灭使总体产业结构提前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新台币升值导致岛内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刺激了岛内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由1986年的47.3%增加到1995年的60.1%,台湾在人均收入仅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一半的情况下,提前步入后工业化社会。这种产业结构的急剧转变,虽然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但以岛内需求为依托、占GDP比重六成以上的服务业,由于过度扩张和缺乏国际竞争力,其进一步发展已受到岛内市场狭小的严重制约,越来越难以担当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作用。如不能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将可能使台湾经济步入低速增长时代。

  泡沫破灭也给岛内金融体系埋下长期隐患。新台币升值后岛内掀起全民性金钱游戏,地下金融盛行,银行贷款浮滥。1988年台湾地下投资公司多达800家,吸引民间游资超过3000亿元新台币,成为影响金融和经济稳定的隐忧。

  银行体系也因存款增长率远高于贷款增长率而放松贷款条件。泡沫经济破灭后,地下金融遭到重创,银行体系呆坏账比率迅速升高,导致后来弊案频发,接连出现假票券、超贷弊案和挤兑事件,掀起一次次金融风暴。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1989年台当局实施金融自由化,开放民间设立银行。台当局原拟只开放少数几家,因此将资本额定在100亿元新台币的高门槛。但由于当时泡沫经济和资金浮滥,财团筹资容易,因此有多达15家民间银行获准成立,使岛内银行业竞争程度急剧增加。为争夺有限市场,岛内各银行纷纷降低放款信用尺度;而企业也多以股票、房地产等为抵押,过度运用财务杠杆,以致1998年岛内发生本土型金融危机。

  进入21世纪以来,岛内经济不景气使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呆坏账持续升高,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泡沫顶峰时期日本、台湾股市的数据:

  平均市盈率 日本70倍,台湾80倍。

  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值 日本1.48倍,台湾1.55倍。

  投资拉动增长占GDP增长的比率 日本台湾均在40%。

  目前中国股市的数据:平均市盈率67倍(证交所公布的数据);投资拉动增长占GDP增长的比率为45%;股市总市值9月份已经突破23万亿,而今年上半年GDP为10。6万亿,随着建行、神华、中国石油、太平洋保险、中国移动的陆续上市,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值将迅速突破1。2倍。

  中国股市再涨,意味着中国股市的泡沫水平将很快达到日本、台湾股市泡沫顶峰时期的水平,而日本台湾股市在随后的下跌中下跌幅度都达到了惊人的80%,国民经济遭到重创。

  中国股市何去何从,我拭目以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5-7 05:18 , Processed in 0.0746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