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1|回复: 0

[新闻] 秋兰:我七十年前已在古巴演粤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7 09: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得三四十年代的淘金热,为古巴带来大批华人,也带来了粤剧。

  何秋兰,七十九岁,古巴土生土长的白人,在华人养父教导下长大,唱得一口字正腔圆的粤曲。

  她初踏台板已是七十年前的事,是上世纪的四十年代。那年,她才九岁,二十出头已是当地华人区的当红粤剧花旦,艺名「秋兰」,现为当地硕果仅存的两位粤剧表演者之一。

  古巴政府利用粤剧

  五十年代的古巴革命,让台上风光成了回忆,何秋兰遗下的大批戏服饰物,因政府花车巡游「借用」,一去无回头。自此近六十年来,演出粤剧的次数屈指可数。

  「最开心是儿时,淘金年代好繁荣。」秋兰先甜后苦的人生,令人唏嘘不已。

  在社会主义下,古巴施行配给制,「用粮票,一个月有十只鸡蛋、半斤油……」够吃吗?「不够!我平日在中华会馆当接线生,240古巴钱一个月,约10美金。」

  她的粤剧专长对生计毫无帮助,「旧时生活困难,现在也不见得好。退休每月有200元,缴交各类杂费,买食物也不够钱,人人境况一样。」手停口停?「手不停口都要停。」

  「每月还要扣57元供雪柜……」没有食物,要雪柜何用?「无冰水,中暑死,最紧要有冻水。」生活锱铢必较只为生存,谈艺术似乎有点不切实际。

  艺术表演于政府而言,是一种赚钱的招徕,「九十年代,古巴系困难时期,政府知道唐人街多游客,特地建牌坊、翻新,希望搞活经济。」

  在又窄又短又斜的唐人街,粤剧的表演场地是一幢唐楼,「戏院是国家宣传机器,政府控制甚严。」秋兰珍惜这难得的演出机会,亲手缝制戏服登台。

  为了生活,秋兰曾当政府餐馆服务员、企银柜(收银)、华文报刊洗字粒等工作,原以为她对从事劳力工作感到委屈,她却笑说很开心,「怎会不开心?搵食艰难,餐馆做八个钟,有休息日,有工做已经很好。」现实与理想权衡之下,秋兰退而求其次,但求吃得饱。

  养父是关德兴同门

  在古巴,当地人基本无机会接触外面世界,秋兰这次能够出国,机会难得。先不谈金钱,光是文件往来已历时九个月,诸多掣肘几乎中途放弃。但是对比刚出台的古巴国民可自由外出旅游的消息,着实讽刺。

  5月初终于成行,秋兰走访香港学校,与学生分享粤剧文化,第一站是长洲佛教慧因法师纪念中学。

  她即场拉腔唱曲,赢得满堂掌声,「我养父是关德兴的同门,来到古巴后,只能当洗衣工人,但他仍不忘粤剧,经常给我讲很多粤剧故事,渐渐培养出我的兴趣。」养父循循善诱,让她发掘了粤剧文化的宝藏。秋兰回想当年,古巴华人最盛时期,人口达二十多万,她每逢周六会演出,每月又会走访各华人区巡回演出,好不热闹。「我们一样大锣大鼓演出的,有成班乐师现场伴奏,一个剧目一演便四个小时,数百名观众多是华人的后代,有些是混血儿。」秋兰最爱唱《樊梨花》,有文有武功架十足,还有《王宝钏》及南音亦难不倒她。

  这次来港,她带着数本手抄曲谱同行,见中文字写得端正整齐,难学吗?「不难,当图画来画,我抄了几本。」她笑说写中文很费时,数本曲谱是闲时逐少逐少抄写而成。「开始学时,要写番文拼音才懂念。」

  她将曲谱珍而重之收藏于木箱中,想不到谈及她百年归老后,曲谱去留问题时,竟惹她伤心得几乎哭出声,顿一顿才道︰「畀孙都无用,他不识中文。」

  「教过孙仔唱曲,他要读书,无时间亦无兴趣学。」何以不教其他人?「我无心机教人,年纪老,要做工,又要打理屋企。」

  看来古巴的粤剧演出,即将要画上句号。

  提起本地粤剧,秋兰前天特地到榕树头听人唱曲,「第一次见街边唱曲,好市井,我唔系几满意,好似乞米,有个女仔拿个兜装钱,又无着戏服。」

  在她而言,即使生活艰苦,粤剧是隆重、庄严的,街头演出系降格,「没有舞台也要正正经经演出,见到这般情景,心里很酸。」

  [email protecte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5-3 03:40 , Processed in 0.0635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