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1|回复: 0

[亲子] 崔华芳:花盆效应 别让娇生惯养害了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2 16: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座山下有个天鹅湖,湖上有个岛,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每天,渔翁摇船捕鱼,他的妻子则在岛上养鸡喂鸭。

  有一天,一群天鹅从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它们把小岛作为中转站停了下来。于是,这两位孤独而又善良的老人,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给这群美丽的天鹅吃。在两位老人的精心照顾下,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坚持“住”了下来。

  冬天到了,湖面结了厚厚的冰冻,天鹅无法再获得食物,善良的老人敞开了家门让它们进屋取暖,并且给它们吃的。

  就这样,这群天鹅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个小岛上,天气暖和时则在湖中觅食,冬天来临时,就到老夫妇家里觅食。这对老夫妇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奉献他们的爱心。

  终于,老夫妇老了,一天春天,他们不得不离开了小岛。就在老夫妇离开后的那年冬天,这群天鹅也消失了。只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湖面封冻期间活活饿死了。

  故事中的渔翁夫妇绝对是善良的,但是,正是他们过于照顾这群天鹅,从而导致这群天鹅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最终在恶劣环境中走向死亡。这就好比我们的父母,总是对孩子呵护有加,父母之所以这样做,出发点肯定是爱孩子。但这种爱一旦过了头,就会让孩子丧失独立生存能力,从而伤害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这种现象可以用“花盆效应”来说明。

  刚买回的盆花,花朵饱满,枝叶舒展,令人赏心悦目。可过了一段时间,就变黄枯萎,花叶凋零了。原来,花农为盆花的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养分充足,花儿的长势当然好。一旦没有花农的精心照料,离开了人工创造的舒适环境,花儿也就难以正常生长了。

  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一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同吹雨打。

  家庭教育也存在类似的“花盆效应”。现在不少孩子只会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进了小学还不会穿衣、脱袜,上了中学还不会煮饭、洗衣,且个性膨胀,自私自利,这正是父母溺爱的结果。

  溺爱孩子,娇生惯养,无异于亲手开掘了温柔的陷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那么,对于家长来说,怎样避免“花盆效应”,更好地提升爱的质量呢?

  建议一: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

  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总是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学习得更好。于是,我们在爱的名义下,替孩子包办了许多事情。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长期包办孩子的事情,看来起,孩子只是失去了做事的机会,实际上,孩子失去了感受生活的权利。这种孩子走上社会后,独立生活的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喜欢依赖父母。这对他们的危害不是一时,而是一生。使他们在一生的生活中处于穷于应付的状态中。有的还可能感情脆弱,稍受挫折就寻死觅活,或者有的还产生精神障碍,患上忧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神童”魏永康的经历就表现了一位母亲的溺爱导致的严重后果。

  魏永康出生后,母亲对永康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永康从来都不用管,妈妈替永康做得井井有条。

  刚开始,这种教育似乎很成功。魏永康13岁时考上了大学,17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然而,母亲溺爱造成的后果在永康的求学阶段也暴露出来了。永康除了学习成绩好以外,他不懂得如何照料自己,他不懂得如何与周围的人交往。读研究生后,因为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学校劝退。这给永康和永康的妈妈致命的一击,从这以后,对妈妈言听计从的永康开始反叛,他选择了一条与妈妈的希望截然相反的路。

  这也许就是溺爱的害处吧。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真正的爱,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意味着父母和孩子的分离。”真正会爱孩子的人,不会替孩子包办一切,相反,他会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做孩子的引路人,让孩子自己去发展自我。

  建议二: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每个父母总是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保护孩子方面往往也会出现过度的现象。比如,为了防止孩子走路绊倒,拿走了房间里所有的障碍物;为了防止孩子出现意外,总是形影不离地陪在孩子的身边;为了防止孩子伤害到自己,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了……

  为人父母,我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但是,孩子毕竟是要走向社会的。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明白生活当中充满着一些危险,让孩子在生活当中体验如何预防出现这些危险或者应对危险。只有经历过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孩子才会学会在行动中多加小心。

  一位母亲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冬天的一个早上,我叫醒女儿去上学。天气很冷,地上的雪还没有融化,女儿自己出了家门去幼儿园。我怕孩子路上摔跤,就悄悄跟在后面。果然,我的担心应验了。

  孩子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摔倒在地上,她“哇”地哭了起来,我跟在后面,真想赶过去把她抱在怀里。但我还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看着女儿慢慢起来,擦了擦眼泪就又向前走了。

  目送孩子进了幼儿园我才回到家里。但是,这一天我都心神不定,担心女儿能否安全到家。当我正打算要出门看看孩子时,却听到女儿的叫门声,那一刻,我知道,女儿已经能开始克服困难了。

  后来,我开始让女儿尝试做一些简单的事情,逐渐地,孩子成为了一个爱劳动、有责任心、有自信心的好孩子。

  最后,这位智慧的母亲对我说:“我们当父母的,要学会理智地爱孩子,把爱藏在心里,而不是把爱挂在心头,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能做”“不要做”,应该告诉孩子做了以后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孩子坚持要做,不是特别重大的伤害,就让孩子尝试一下,让孩子在后果中得到经验,学会听从劝告。

  建议三:不要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我国古代思想家颜之推说过:“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教育,只知道一味溺爱。不论在饮食住行,还是其他方面,孩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许多父母都是这样认为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许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给孩子包办任何事情,从而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上,爱孩子并不是仅仅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无理的要求,这种爱实际上是不理智的爱。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坚决予以拒绝,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做事需要规则,并非可以随心所欲。

  建议四:要有意识引导孩子改正缺点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去做吧,不要管他。放任型的爱主要根源于“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往往觉得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不要限制孩子的行为,他喜欢做什么就千依百顺,有些孩子甚至对长辈大打出手,这些长辈却认为,只要孩子高兴,让他打几下也没关系。诸不知,这种放任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目中无人,而且无法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因为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只为自己着想,根本没有他人。因此,这种放任自流的做法事实上不负责任的。

  尽管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尽量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一些不正确的、不恰当的、危害他人的事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放任自流,对孩子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实际上是没有作用,相反会有很多负作用。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父母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严加管教,适当引导,而不是任由孩子胡来。孩子大声吵闹,父母应该及时制止孩子;孩子恶语相加,父母应该及时教育他们;孩子欺压同伴,父母应该及时训戒制约他们。如果有人说孩子不应该这样,父母应该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多引导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这样,孩子逐渐长大,就会成为独立自主,众人喜欢的人。

  建议五:真正的爱是关心、理解和责任

  心理学家弗洛姆通过研究把爱的表现形态概括为三个层面,那就是关心、理解和责任。

  关心是爱的最基本的层面,每一位父母都有关心孩子的本性,但是,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爱的深度却是不一样的。物质生活是初级层面,精神生活才是高级层面。

  当孩子一脸沮丧地从学校回来时,仅仅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父母会问:“孩子,你怎么了?是不是累了?还是饿了?”而关心孩子精神生活的父母则会问:“今天你的脸色不太好,是不是在学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了?告诉妈妈,妈妈帮你分析一下。”明显地,孩子往往对第一种父母表示厌恶,因为他觉得父母除了关心他的饮食起居,根本不了解他的内心。而第二种父母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认为父母很了解自己,对自己很关心。

  理解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理解的基础就是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心,只有关心孩子精神生活的父母,才会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想,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有一个小女孩,因为父母工作很忙,被送到外婆所在的城市求学。因为女孩其貌不扬,总认为班里的孩子强于自己,而自己是一个另类,和其他同学融不到一块,教过她的老师都说她脑子笨,她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

  班里的女同学都不愿跟她玩,她感到伤心又孤独。慢慢地,她习惯了。以后,她就混到男孩子堆里,与他们一起踢球,玩耍……

  她特别害怕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总是说她脑子笨,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后来,一上数学课,她就坐在后面玩自己的,老师也不想再管这个差学生了……

  暑假过后,她的母亲把她又接回了自己家里,重新给她安排了学校。来到新的学校和新的环境,小女孩觉得很新鲜。同时,她的母亲也开始多关注这个被以前老师说过的笨孩子。一次考试过后,女孩对母亲说,她没有考好。母亲拿起女孩的试卷,并没有看到试卷上的分数,只是看到了试卷中最后一道较难的题目女孩做对了。母亲说:“孩子,你真棒,居然把这么难的题目都做出来了。”这次,女孩偷偷地笑了……女孩牢牢地抓住了这个赞扬自己的信息。

  有了母亲的理解与赏识,女孩开始偷偷地努力了,虽然她的进步比较慢,但她一直偷偷地努力。

  过新年的时候,,她收到了母亲送给她的厚厚的笔记本。在笔记本上,母亲写下的话深深感动了她:“我的女儿,你是个可爱的孩子,我能感觉到,你一直都在努力——我就是我爱你的理由。”

  母亲的理解与支持让女孩的进步更大更快了。后来,她终于考进了一所全国著名的大学,令当初教她的老师和熟悉她的人大吃一惊。

  道理其实很简单,妈妈的与支持给了她上进的动力,所以她后来才能获得令人惊奇的成绩。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一时一事的失败而过早地给孩子下结论,责骂孩子。如果父母能懂得理解与支持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那么,你已经在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了。

  责任是更高层次的爱,需要父母对孩子负责任。在现在生活中,许多父母经常说:“唉,我这个孩子真不听话,以后可怎么办呀?”诸不知,“养不教,父之过”,孩子不听话,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一些资质并不好的孩子,却被培养成了优秀的人、高尚的人?为什么你的孩子就不行?父母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更多地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想想自己为孩子做了些什么?有没有对孩子进行了良好的教育?

  当然,父母应该明确的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父母不要想当然地把教育孩子当成管孩子,实际上,教育应该是引导,父母应该是教练,引导孩子在幼年时期学习各种技能和方法,为孩子进入社会进行彩排,使孩子能够独立生存于社会之中。总之,凡事都有一个“度”,爱子女也是一样,应该讲究节制,应该多几分理智,应该站得再高一点,看得再远一点,想得再深一点,这才是教育孩子负责任的态度。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40b4d20102dqwz.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5-6 09:11 , Processed in 0.2293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